德国慕尼黑

在华德国猎头: 工资福利大缩水,在华德国人日子不好过!

11 丨1周前


维克茨海姆女士(Frau Miriam Wickertsheim,她在领英的中文名字叫“美丽洋”)是一位为在华德国企业服务的猎头。她聊了聊如今在中国的职场现状,以及德国人找工作的难处。



“美丽洋” aka Miriam Wickertsheim, 她是Direct HR Group的猎头和总经理。她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十五年,主要帮助技术行业的中小企业,如汽车行业,在中国填补高管职位。她在路德维希港和北京学习工商管理和汉学。



没去过中国?基本没戏!


如果你没在中国待过,想自己找份在华工作,基本没啥希望。现在中国经济复苏慢,职场竞争超激烈。很多外国人,尤其是德国人,被裁掉后职位都给了中国人。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哪怕会说中文,也很难立刻上手。因为你得先搞懂中国的职场规则。


维克茨海姆说:“即使在经济好的时候,新人来中国也得至少一年才能适应,给公司创造价值。现在这种行情,我建议大家把目光转向美国。美国经济在增长,文化也更容易懂。”


有经验的德国人:想回中国也难


口罩前,很多德国人离开了中国。现在有些人想回去,尤其是50多岁的男性。他们有的会说中文,想把老婆孩子留在德国,自己两边跑。但这种“飞来飞去”的工作方式也很难找到。


还在中国的德国人:日子不好过


还有些德国人留在中国,可能是因为有中国伴侣或孩子还没考完高考。这些人都是“铁杆留华派”,但现在工作也不好找。维克茨海姆给中国职场打了个“五分减”的差评。像保时捷(Porsche)和大众(VW)这样的公司,据说裁掉了20%的在华员工,里面很多是外国人。汽车和机械行业尤其难混。

为啥这么惨?


一是行业不景气,中国竞争对手太强;二是德国人通常当总经理或副总,这种职位本来就少。现在很多德国公司还掀起了“本地化”浪潮,想用中国人当经理。


维克茨海姆解释:“这不是针对德国人,而是西方总部的要求。他们想要会说中文的中国人来管事。”


工资福利大缩水


以前外国人在中国的待遇超好,比如每月6000欧元的房租、每年两次全家头等舱回国、每孩子2.5万欧的学费。但金融危机时这些福利就缩水了,公司开始找在欧美待过的华裔,或者签本地合同的“灵活外籍员工”。


现在这轮裁员又来了,外国人工资大跌。很多人愿意接受30%降薪,学费不再报销,房租得从总工资里扣,奖金也常拿不到。十年前,一个在华德国经理年薪能到200万人民币(约26万欧元),现在普遍只有130万到150万人民币(约17万欧元)。有些人甚至愿意拿不到100万人民币的工资。过去,中国区的负责人和德国的董事会成员拿同样的薪酬。这种情况已经结束了。


想去中国咋办?


维克茨海姆建议:“直接找当地的猎头或招聘公司,把简历发给尽可能多的机构。别指望免费职业咨询,我们一周收到300份简历,根本忙不过来。”


她还提醒,一些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在领英上对中国发表了一些情绪化的评论,却没有考虑到这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一个人在公开场合表现得不恰当,招聘人员会非常谨慎地雇佣或推荐这样的人。否则,就会破坏我与客户的关系。你可以说出真相,但要礼貌,不要居高临下。批评应该保持在专业水平,而不是像《图片报》那样。

中国经验是加分还是减分?


对德国人来说,在中国工作的经历不算减分项,但对美国人可能有点麻烦,尤其在敏感行业。不过维克茨海姆说,这种情况只是听说,没亲眼见过。


德国公司普遍反映难以找到愿意去中国工作的员工,但我们公司却收到大量求职简历。地缘政治对就业市场影响较小,中国经济低迷和供应链问题才是主要挑战。中国产品性价比高,质量虽稍逊德国产品,但价格更具竞争力,且得到政府支持。过去德国企业将整个供应链带到中国,如今在成本压力下,企业开始用中国供应商替换原有供应商。


还值得学中文吗?


当然值得。虽然目前经济形势不太好。如果我们看五到十年后,我们离不开中国。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年轻的德国人来说,学习中文是值得的。也因为中国企业正在向德国、泰国或墨西哥扩张。德国公司在这些第三国遇到中国客户、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的可能性非常高。语言能力会很有帮助。而且一旦中国经济复苏,你就可以在那里继续你的职业生涯。


中国经济会好转吗?


维克茨海姆乐观地说:“历史上中国经济总能反弹,别把它当日本看。中国的供应链、劳动力和政府支持都很强,不管你对政府的看法如何,政府都在支持经济。”


信息出处

https://www.faz.net/aktuell/karriere-hochschule/buero-co/als-expat-in-china-die-chancen-fuer-deutsche-stehen-gerade-schlecht-110281920.html



慕尼黑

0
0
他的发布
其他相关
0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