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

得來速(Drive-Thru)

40 丨2个月前

图像

得來速(Drive-Thru)服務是一種允許顧客在不離開車輛的情況下點餐、支付並取餐的快餐服務模式,其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的美國,與汽車文化的興起密切相關。


得來速的起源

得來速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20年代,與美國汽車普及和公路文化發展同步。根據記載,最早的得來速雛形可追溯至1921年,由德克薩斯州的連鎖燒烤餐廳 Kirby’s Pig Stand 首創。當時的服務模式允許顧客停車點餐,由服務員將食物送至車內,雖然與現代得來速有所不同,但這是汽車餐飲服務的雛形。


到了1930年代,Pig Stand進一步完善了這一模式,顧客無需下車即可完成點餐和取餐,奠定了現代得來速的基礎。


得來速的普及

1947年,位於密蘇里州春田市、六十六號公路旁的 Red’s Giant Hamburg 餐廳開設了據報導的第一個正式得來速窗口,這被認為是現代得來速服務的重要里程碑。


1948年,位於加州的 In-N-Out Burger 開業,進一步推廣了得來速模式。In-N-Out以簡單的菜單(漢堡、起司漢堡、薯條和飲料)以及快速服務吸引顧客,被認為是得來速文化的早期代表之一。


麥當勞與得來速的全球化

麥當勞將得來速服務推向全球並使其成為快餐業的標準。1975年,麥當勞在美國開設了第一間得來速餐廳,這一模式迅速受到顧客歡迎,並成為其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台灣,麥當勞於1984年在台北開設首間門市,並於1985年在台中開設全台第一間得來速餐廳,當時是全國最大的麥當勞門市,占地600餘坪,擁有300多個座位,生意極佳。


得來速的進化

隨著技術進步,得來速服務不斷創新。例如,近年來麥當勞引入了人工智能(AI)點餐系統,提升效率;而塔可鐘(Taco Bell)則推出了類似加油站的得來速設計,顧客透過窗口從二樓廚房傳送的餐點取餐。 這些創新顯示了得來速模式在快餐業中的持續演進。


文化與影響

得來速的發展與美國的汽車文化、城市化及高速公路網的擴張密不可分。 它不僅改變了快餐業的運營模式,也影響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強調便利性和效率。



得來速服務從1920年代的雛形開始,經歷近百年的發展,從Kirby’s Pig Stand的早期嘗試,到Red’s Giant Hamburg的正式窗口,再到In-N-Out和麥當勞的推廣,已成為現代快餐業的核心特色之一。

其歷史反映了技術、城市化和消費文化的變遷。

-KiMi珊瑜Liu



杰克逊维尔

0
1
56
他的发布
其他相关
1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