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验师Weifeng,Ben🧧
突发!中国展商在德国被强制勒令撤展
38 丨8小时前
又是老调重弹的“知识产权”!早期中国企业在国外参展就因为这个问题吃过不少“哑巴亏”。
近期,一起发生在欧洲自行车展(EUROBIKE)上的知识产权纠纷事件引发业内关注。
6月25日至29日,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这一全球顶级行业盛会中,中国上海某知名自行车企业因涉嫌侵犯瑞士E-Mobility Group旗下品牌Cilo的外观设计专利,被展会主办方强制勒令撤展。
35分钟撤展背后的法律博弈
作为全球自行车行业的 “风向标”,EUROBIKE每年吸引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千余家展商参展,其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久负盛名。今年展会期间,中国展商的参展表现原本备受期待——开展首日,不少中国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了展会现场照片,从创新的折叠车设计到智能化的电动自行车技术,中国品牌的参展产品一度成为国内外行业观察者热议的焦点。
然而,6月26日下午突发的撤展事件打破了这一平静。瑞士E-Mobility Group向展会主办方提交法律文书,指控中国企业参展的某款电动自行车涉嫌抄袭其旗下Cilo品牌的Tanay和Kyano系列产品。根据欧盟《外观设计条例》,展会主办方在核实侵权指控后,依据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迅速签发临时禁令,要求涉事企业在35分钟内完成撤展。
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司法体系的响应效率——从瑞士E-Mobility Group提交法律文书到禁令执行,全程耗时4小时。
知识产权纠纷的 "出海困境"
2025年4月7日至13日德国宝马工程机械展(Bauma2025)期间,中国山东海虹重工展出的紧凑型轮式装载机被荷兰Tobroco-Giant公司指控抄袭其G2700机型。荷兰公司于4月9日发现涉嫌侵权设备后,当日即启动法律程序;慕尼黑地方法院针对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响应,于4月11日开庭审理并签发临时禁令。中国山东海虹重工随后在当日(展会期间)完成撤展。
据报道,荷兰企业在展会开幕次日即启动法律程序,利用德国 "展会禁令"(Messebeschränkung)制度的快速响应机制,阻止了涉嫌侵权产品的展出。
2016年1月6日至9日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期间,多家中国企业的电动平衡车因涉嫌侵犯美国Segway公司的外观设计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被美国海关现场扣押展品。当时正值电动平衡车市场爆发期,部分中国企业因产品设计模仿、专利布局不足陷入纠纷,其中未能提供有效专利证明的企业,最终与权利方达成和解,支付了高额赔偿金。
纠纷背后折射出中外规则的巨大差异。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展会展品在知识产权方面具备相当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一旦展商产品的侵权行为被认定,侵权者将面临严重的法律责任,赔偿金额可能十分巨大,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
中外在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执法效率、判定标准和惩戒力度三个方面:
国外展会在知识产权方面有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对原创权益保护极为重视,一旦展品侵权行为被认定,侵权者需承担严重法律责任。例如在德国等欧洲国家,“展会主办方-司法机关-知识产权权利人” 的快速联动机制已形成严密的法律闭环。
杜塞尔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