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验师Weifeng,Ben🧧
重磅!《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肠道菌群才是感染和
31 丨8小时前
很多人以为感染和炎症是两回事,一个来自外敌,一个源于内乱。但最新科学发现却正在打破这个界限。《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23年的一篇重磅综述指出,肠道菌群才是这两类疾病背后最深层的“控制中枢”。从病毒感染到自身免疫,从幽门螺杆菌到新冠、HIV,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衡是原因。
这种观点强调了肠道菌群在感染和炎症性疾病中的核心调控作用,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支持,但需要结合疾病发生的复杂性来客观看待。
肠道菌群之所以被认为与感染和炎症密切相关,核心在于它通过多种机制深度参与宿主的免疫平衡、代谢调节和屏障功能,具体体现在:
1. 对感染的调控:
正常肠道菌群通过“定植抵抗”作用(如竞争营养、分泌抗菌肽、占据黏附位点)抑制致病菌(如艰难梭菌、沙门氏菌等)的定植和繁殖,罗伊氏乳酸杆菌是抵御肠道感染的天然屏障。一旦菌群失调(如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占优),这种屏障功能被削弱,宿主更易发生感染(如细菌性肠炎、尿路感染等,部分感染与肠道菌群移位相关)。
2. 对炎症的调控:
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色氨酸代谢物等)可直接调节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的活性,抑制促炎因子(如TNF-α、IL-6)释放,促进抗炎因子(如IL-10)生成,维持肠道及全身的炎症平衡。当菌群结构紊乱(如促炎菌增多、抗炎代谢物减少),可能诱发或加重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甚至通过“肠-脑轴”“肠-肝轴”等影响全身炎症(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类风湿关节炎等)。
不过,称其为“最深层的控制中枢”需谨慎:感染和炎症的发生是宿主遗传、肠道菌群、环境因素(如饮食、药物)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菌群是关键调控节点,但并非唯一“控制中枢”——例如,宿主免疫基因缺陷、长期精神压力等也可能独立或协同影响感染和炎症的进程。
具体来说,当肠道受到外来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感染时,这些病原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会直接挤占正常菌群的生存空间、争夺营养,甚至分泌毒素抑制正常菌群的生长,从而打破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导致菌群失调(比如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
此外,感染后使用抗生素治疗时,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可能误杀肠道内的正常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进一步加重菌群失调。
反过来,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降低肠道的抵抗力,让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即菌群失调可能是感染的“易感因素”),但它本身并不会直接引发感染。及时补充罗伊氏乳酸杆菌,每日10滴,含有2亿菌株,可以提高免疫力,对抗感染和炎症。
总体而言,肠道菌群是感染和炎症性疾病中不可忽视的核心调控者,其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补充罗伊氏乳酸杆菌,提供了重要方向,但需在多因素交互的框架下理解其作用。
杜塞尔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