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验师Weifeng,Ben🧧
德国商业精英阶层固化,影响GDP增长250亿欧元
40 丨1天前
德国自认为是精英统治国家,这意味着只要努力工作,就能爬到顶峰。但考虑到通常谁能坐上高管的位子,以及他们通常如何获得晋升,这种想法越来越令人怀疑。
是什么决定了谁在德国最大公司的董事会中拥有权力?是业绩吗?还是社会背景等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研究了德国高管阶层在过去 150 年中的演变,试图找出谁最终占据了企业高层职位以及原因。
调查结果令人感到意外,迄今为止,德国经济精英中超过五分之四的人来自最富裕的3%到4%的人口。
20 世纪初期,德国人稍微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1907年至1927年间,情况略有转变,更多来自底层的德国人成功攀登社会阶梯。但在随后的近100年里,来自底层社会背景的人成功攀升至顶层的比例仅增长了约2.5%。
在过去十年中,公司推出了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DEI )计划,为所有人参与劳动力市场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根据科技行业游说团体 Bitkom 最近的一项调查,目前三分之二拥有 500 名或以上员工的德国公司都有正式的 DEI 目标,另外大约三分之一的公司正在计划或讨论此类举措。
尽管如此,在有影响力的领导职位方面,精英阶层往往坚守自己的立场。但哈特曼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高管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法律规定的性别配额。
德国-瑞典奥布莱特基金会在其最新报告中批评了持续存在的性别不平衡现象。
报告指出:“高层管理人员的人事决策权——尤其是监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主席职位——仍然几乎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一般来说,职位越高,女性代表就越少。”
那些真正达到顶层的女性往往来自比男性同行更加独特的社会背景——这也适用于具有移民背景的人。
如果你已经面临一个‘障碍’,比如性别或移民背景,那么你的社会出身就必须更加精英化,人们“承受不起同时面临两个障碍”。
阶级比功绩更重要吗?
在德国,阶级偏见很早就开始显现,即教育类型。学者家庭的孩子比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支持。
在德国,教育背景是高管职业的重要资质
根据英国专业招聘公司 PageGroup 在德国开展的一项研究,来自学术家庭的孩子中约有 80% 能够上大学,而非学术家庭的孩子中只有 25% 左右能够上大学。
没有大学学位,几乎不可能达到商界的最高水平。但即使精英后代获得同样的学历,他们的职业道路也往往比其他背景的人更快、更顺畅。
在对多批拥有学位的德国人进行分析后,拥有博士学位的企业高管子女进入德国 400 家最大公司董事会的可能性比拥有同等学位的工人阶级子女高出 17 倍。
此外,其他因素也有助于决定谁能脱颖而出——例如,一个人如何说话,如何表现自己,甚至他们的爱好都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人们喜欢与那些与自己有共同兴趣、想法和说话方式相似的人在一起,对于做出招聘决定的高管来说也是如此。
工人阶级子女进步
近几十年来,德国出现了一个积极的发展,即来自工人阶级背景的高层领导人的比例明显增加——尽管基数很低。
这种进步是以牺牲中产阶级子女的利益为代价的。“简而言之,当一个工人阶级的孩子获得高等教育,并成为顶级商业职位的竞争者时,他们往往会取代某个中产阶级的孩子——比如,一个老师的孩子。
总体而言,来自精英背景的子女在德国企业高层职位中所占的比例保持不变。
配额能克服社会流动性的限制吗?
当社会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职业成功时,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PageGroup 发现,它会减缓经济增长,计算出德国社会流动性缺乏造成的成本每年约为 GDP 增长 250 亿欧元(290 亿美元)。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社会流动性得到改善,欧盟 27 个国家的 GDP 可能会增长 9%(即 1.3 万亿欧元)。
当然,也有一些出身卑微的人成功登上顶峰的故事,比如经常被引用的西门子前首席执行官乔·凯瑟 (Joe Kaeser) 的例子,他是一名工厂工人的儿子。
尽管媒体经常报道此类故事,但报道过于频繁,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它们很常见”。
那么,如何才能挑战德国精英阶层的主导地位呢?答案只能是实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配额制,以克服各种歧视和阶级偏见。他说,这些措施或许不受欢迎,其他任何方法都行不通。
杜塞尔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