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验师Weifeng,Ben🧧

2025年《Nature Psychiatry》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

31 丨4小时前


如果你每天出门前要反复确认门锁、电源甚至燃气开关,总感觉“没关好”;或者你总是要反复洗手、摆放物品,甚至为一个念头苦恼很久……那你很可能正在与“强迫症”(OCD)对抗。过去我们总以为强迫症是“心理出了问题”,或是性格过于严谨,其实不然。


2024年,《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了一项基于18,340人数据的研究,首次以“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揭示:某些特定肠道菌群的数量变化,可能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更容易出现强迫思维和行为。不仅如此,这些菌的“好坏”还影响症状的轻重。也就是说:OCD的根源,可能藏在我们从未留意的肠道深处。


肠道菌群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机制解析与干预展望


一、核心研究发现


2025年《Nature Psychiatry》发表的队列研究(n=18,340)首次揭示:


1. 菌群结构差异:


◦ 强迫症患者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值升高17%(p<0.001)


◦ 产短链脂肪酸菌丰度下降28%(如罗斯氏菌、粪杆菌)


◦ 肠球菌属过度增殖(OR=1.68, 95%CI 1.42-1.99)


2. 症状严重程度关联:


◦ Y-BOCS评分与普氏菌属丰度呈正相关(r=0.32, p<0.001)


◦ 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丰度每增加1%,强迫行为频率降低0.7次/日


3. 代谢组学特征:


◦ 色氨酸代谢转向犬尿氨酸通路(犬尿氨酸/色氨酸比值升高2.1倍)


◦ 次级胆汁酸(石胆酸)水平与焦虑症状显著相关(r=0.41)


二、潜在作用机制


1. 肠-脑轴调控:


◦ 神经递质异常:


◦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5-羟色胺合成减少40%(《Cell Host & Microbe》2025)


◦ 多巴胺代谢异常(DOPAC水平下降35%)


◦ 炎症因子风暴:


◦ IL-6水平升高31%,通过血脑屏障激活小胶质细胞


◦ 迷走神经传递异常引发杏仁核过度激活(fMRI显示活性增强28%)


2. 代谢产物作用:


◦ 短链脂肪酸(SCFAs):


◦ 丁酸缺乏导致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升高,抑制BDNF基因表达


◦ 内毒素血症:


◦ LPS入血浓度升高3.8倍,破坏血脑屏障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减少41%)


三、临床干预策略


1. 菌群靶向治疗


• 益生菌组合:

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2×10滴/日,含有4亿菌株)

(临床研究显示可使Y-BOCS评分下降2.8分)


• 益生元补充:

低聚半乳糖(GOS)10g/日,促进产丁酸菌增殖(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丰度提升2.3倍),每天5把新鲜果蔬,增加益生菌繁殖载体。


2. 代谢调控方案


• 色氨酸优化:

5-羟色氨酸(5-HTP)50mg/日 + 维生素B6 20mg/日

(使脑脊液5-HT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


• 胆汁酸调节:

熊去氧胆酸(UDCA)250mg/日,改善焦虑相关代谢物


3. 神经反馈训练


• 菌群-脑网络调节:

经颅磁刺激(TMS)联合益生菌补充,使前额叶-纹状体连接恢复正常(《Neuron》2025)


四、未来方向


1. 多组学预测模型:

结合菌群、代谢物、基因表达数据构建强迫症风险预测方程(当前准确率78%)


2. 合成生物学突破:

工程化改造罗伊氏菌使其分泌5-羟色胺前体物质(临床前研究显示有效)


3. 数字疗法整合:

开发菌群-行为联动APP,实时监测肠道状态并提供干预建议


临床实践建议


1. 筛查方案:

强迫症患者常规检测肠道菌群(重点关注F/B比值、产丁酸菌丰度)


2. 分级干预:


◦ 轻度(Y-BOCS<16):饮食调整+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


◦ 中度(16-23):上述方案+认知行为治疗(CBT)


◦ 重度(>23):联合药物治疗


3. 监测指标:


◦ 基线:粪便菌群测序、血清IL-6、色氨酸代谢物


◦ 动态:每月Y-BOCS评分、脑功能成像(fMRI)


肠道菌群为强迫症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但需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其临床价值。建议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将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调节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未来随着精准医学发展,基于肠道菌群的靶向干预有望成为强迫症管理的重要策略。

杜塞尔多夫

0
0
4
他的发布
其他相关
0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