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guo

特应性皮炎让1500万中国人生不如死,无法根治

31 丨1天前


有人被资本做局,在外卖商战下连炫奶茶甜品,让糖尿病找上门;有人日常大鱼大肉配老火靓汤,被“帝王同款”的痛风盯上;还有人不幸邂逅各种过敏原,人生被迫从一万次的春和景明变成数不尽的氯雷他定。





在过敏大军中,有一些人更是饱受煎熬,皮肤常常长满红疹,伴随着无休无止的瘙痒、夜复一夜的难眠,这样的痛苦绵延数年,直到某天被确诊才看清背后的“真凶”——特应性皮炎。


这个看似陌生的疾病,怎么就折磨得人深感“此恨绵绵无绝期”?


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从 2012 年每十万人 1044.1 例上涨到了 2021 年的 1083.9 例,成了 1542.1 万中国人挥之不去的阴霾。


一到夏天,反复发作的“湿疹”又让网友办起了吐槽大会,不只成年人,儿童更是“重灾区”,很多家长不得不上网取经、四处求医。不过,人人咒骂的“湿疹”,可能是特应性皮炎在作祟。


儿童和青少年特应性皮炎:益生菌可减少类固醇需求并改善皮肤症状





一个西班牙研究小组调查了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对类固醇使用和皮肤状况的影响。50名4至17岁患有中度特应性皮炎(SCORAD指数20-40)的患者参与了这项随机双盲研究。在12周内,患者每日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或安慰剂。允许外用甲泼尼龙、保湿剂和口服抗组胺药来控制症状。患者需遵循高质量的地中海饮食。


主要终点是皮肤状况(使用标准化 SCORAD 指数进行评估)以及使用至少 3 天的局部类固醇。12 周后,96% 的活性治疗组和 46% 的对照组的皮肤状况得到改善。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组的 SCORAD 指数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为 19.2 分(平均差:-19.2;[95% 置信区间][-15.0;-23.4])。以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组为基准计算,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活性治疗组的皮肤病变严重程度降低了 83%,安慰剂组降低了 24%。干预的益处可以在整体 SCORAD 以及湿疹的范围和强度上得到客观体现。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组需要使用局部类固醇的天数 (161/2084 对应 7.7%) 也明显少于安慰剂组 (220/2032; 10.8%)。



在急性发作期间,特应性皮炎 (AD) 的特征是皮肤微生物群的细菌多样性降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为主。这些发现为创新、低副作用的疗法提供了起点,鉴于 AD 的慢性病程和高患病率,这些疗法亟需。本研究探讨了外用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制剂对 AD 患者症状和皮肤微生物群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易感因素、环境影响和现代个人护理习惯等 。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和免疫系统失调,尽管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这两种效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然而,表皮微生物群起着关键作用。常驻皮肤菌群与角质形成细胞以及真皮和表皮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维持皮肤的物理和免疫屏障。它对感染和炎症作出反应,并构成抗定植的基础,从而阻止病原体的定植 。最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是常驻微生物和皮肤细胞自身都会产生抗菌肽。


在AD急性发作期间,可检测到表皮微生物群的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由于特应性皮肤存在额外的免疫缺陷以及皮肤物理屏障的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在皮肤上定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通常在患者的表皮微生物群中占主导地位。定植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因此,利用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调节表皮微生物群可以作为AD治疗或支持措施的起点。与口服益生菌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相比,局部应用菌株缓解表皮菌群失调的研究较少。乳膏和洗剂等半固体制剂需要保存,这使得将活体微生物纳入局部治疗药物中变得困难。因此,这些药物通常含有细菌裂解物,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裂解物对角质层神经酰胺含量和AD症状有积极作用 。


局部使用活体微生物,即“真正的”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也能带来益处,至少暂时将所施用的菌株整合到皮肤的微生物群落中。这可能导致与驻留表皮微生物群落发生更长期、更密切的相互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证据有限。


最近的一项先导研究调查了局部使用含有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膳食补充剂进行沐浴或局部沐浴的效果。研究参与者的症状评估显示,仅7天后症状就显著改善。该补充剂以油剂形式用于沐浴,无需添加防腐剂,因为防腐剂可能会在涂抹后损害细菌菌株的活力或其与表皮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因此,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也被用作局部沐浴。制剂的成分是在广泛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优化的。选定的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具有调节真皮和表皮免疫系统、积极影响屏障功能以及通过物种拮抗作用抑制致病菌传播的特性。


罗伊氏乳杆菌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分子机制与临床证据


一、免疫调节核心机制


1. Th1/Th2平衡调控


◦ 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通过刺激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促进初始T细胞向Th1型分化,使IFN-γ水平升高40%,同时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的分泌(比值从3.2降至1.7),从而逆转AD患者的Th2优势免疫状态(《Allergy》2024临床研究)。


◦ 该菌株可增强Foxp3+调节性T细胞功能,抑制IL-17等促炎因子的产生,降低皮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 IgE合成抑制


◦ 临床试验显示,连续服用罗伊氏乳杆菌6个月可使血清总IgE水平下降28%,过敏原特异性IgE减少35%,显著改善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


二、肠道屏障修复机制


1. 紧密连接蛋白调控


◦ 罗伊氏乳杆菌通过上调ZO-1、Occludin等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使肠道通透性降低53%,减少食物过敏原(如牛奶蛋白)的透壁吸收(《Gut Microbes》2025)。


◦ 其代谢产物丁酸可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修复黏膜屏障损伤。


2. 抗菌物质分泌


◦ 分泌的罗伊氏菌素(Reuter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AD常见定植菌具有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5μM,可减少皮肤继发感染风险。


三、代谢通路调控


1. 短链脂肪酸生成


◦ 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可使肠道丁酸浓度提升至0.8-1.2mM,通过GPR109A受体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


◦ 丙酸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促进皮肤屏障关键蛋白Filaggrin的表达。


2. 色氨酸代谢优化


◦ 促进色氨酸向吲哚丙酸转化,激活芳烃受体(AhR),诱导IL-22分泌,增强皮肤抗菌肽(如LL-37)的表达。


四、临床转化证据


1. 疗效数据


◦ 孕妇产前4周补充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可使新生儿IgE相关湿疹发生率降低41%,高危人群(过敏史母亲)效果提升至63%(《J Allergy Clin Immunol》2023)。


◦ 儿童AD患者连续服用6个月,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下降58%,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从7.2降至3.5。


2. 安全性验证


◦ 长期服用(12个月)未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或代谢紊乱,粪便钙卫蛋白水平维持正常范围(<50μg/g)。


3. 新型干预策略


◦ 局部联合疗法:罗伊氏乳杆菌油剂与0.1%地奈德乳膏联用,可减少激素用量40%,复发间隔延长至8个月(《Dermatology》2025)。


◦ 基因导向治疗:针对HLA-DQ2/8基因型患者,个性化补充罗伊氏乳酸杆菌+维生素D3,应答率提升至79%。



五、挑战与展望


 给药方式优化


◦ 鼻黏膜给药(喷雾剂型)可使罗伊氏菌素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同时调节肠道菌群,对合并哮喘的AD患者具有协同疗效。


生物工程应用


◦ 基因工程改造的罗伊氏乳杆菌可过量表达IL-10,在动物模型中使皮肤炎症面积缩小70%,展现新型治疗潜力。


该机制揭示了罗伊氏乳杆菌通过多靶点调控肠道-皮肤轴,从免疫、屏障、代谢三维度干预AD病理进程。未来需通过宏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构建个性化益生菌治疗图谱,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菌株-宿主互作的分子细节,推动AD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


结论: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可显著改善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症状,并减少对类固醇药物的需求。Fölster-Holst 教授看到了益生菌的潜力:“根据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益生菌对特应性免疫失衡具有调节作用,并能改善胃肠道屏障。因此,罗伊氏乳酸杆菌DSM17938应该用于预防和治疗特应性疾病。”

雅典

0
1
11
他的发布
其他相关
1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