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验师Weifeng,Ben🧧

血染曼哈顿!纽约25年来最惨枪击案,枪手疑似走错电梯误入办公区

30 丨1天前

2025年7月29日傍晚,美国纽约曼哈顿核心金融区突发一起震惊全国的大规模枪击事件。一名持M4步枪的男子在公园大道345号办公楼内开火,致4人死亡、多人受伤后自杀。遇害者包括孟加拉裔纽约警察、黑石集团高管及企业保安,该案件为纽约市25年来最严重的枪击事件。


枪手身份被确认为27岁的拉斯维加斯男子Shane Tamura,其车辆横跨数州进入纽约,作案动机尚不明确。警方初步判断,他原本意图袭击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总部办公室,却因搭乘错误电梯,误入33层Rudin管理公司办公区,并在其中开火。

这座高楼正是黑石、毕马威、NFL等金融与商业巨头的总部办公地,不少华人、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梦想地,如今却成为一场职场血案的发生地。事件引发了全美对于枪支管控、精神健康与职场暴力的再度反思,也为身处纽约的国际学生与年轻从业者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枪击现场距离我朋友公司只有三个路口。”一位在纽约金融行业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听说是一个精神状况不稳定的人开枪,很多人开始质疑纽约是不是还安全?”


从监控录像中可以看到,枪手谢恩·德文·田村(Shane Devon Tamura)身穿深色外套,步出一辆黑色宝马,手持M4步枪走入大楼。他在一楼大厅射杀保安、访客,随后搭乘电梯前往33楼,闯入鲁丁管理公司的办公区后继续开火,最终自杀。警方初步调查认为,田村疑似原本意图前往NFL总部办公区,却因乘错电梯而进入33楼,酿成更大范围的“误伤式”悲剧。

“如果电梯晚来几秒,也许他会出现在另一个楼层”——这句在社交平台疯传的评论,映照着无数职场人的后怕。很多华人留学生的第一份实习就在这栋楼,看到新闻的那一刻,仿佛死亡与自己只隔了一扇门。


最令人心碎的,是其中两位死者的身份。一位是来自孟加拉国的移民警察迪达鲁尔·伊斯兰(Didarul Islam),已在纽约警局工作3年半,留下怀孕妻子和两个年幼儿子。


另一位是耶鲁校友、黑石集团全球不动产主管韦斯利·勒帕特纳(Wesley LePatner)。这些逝者的面孔背后,是多种族、多背景构成的纽约社会,也是不少留学生梦想进入的高端职场。


纽约一直是美国枪支法律最严格的州之一。然而,这起血案却让人再次清醒:即使拥有最严厉的法规,也难以抵御来自全国“松散监管州”的火力渗透。


一名警察调查员检查了枪手留下的汽车,枪手驾车穿越全国,于周一进入曼哈顿的一栋办公楼,并开始开枪。由纽约时报的达科他·圣地亚哥提供

田村持有内华达州发放的隐蔽携枪许可,车上配备多种弹药和备用武器。他曾担任赌场保安,并有精神病史,但因无犯罪记录,依旧能轻易跨州携枪而来。


专家称,此案几乎无法预防。即使纽约有密集的摄像头网络、庞大的警力部署,面对一个持AR-15式步枪、数分钟内完成屠杀的孤狼式枪手,也只能在事后止损。

从科罗拉多州到内布拉斯加、再到新泽西,田村的行程跨越近五个州——这正是联邦枪支立法缺位所造成的“枪支漏洞地图”。正如州长霍楚尔所言:“我们州可以禁武器,但别的州的松懈监管,最终还是会带枪入城。”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枪击案的发生地不仅是金融机构集中区,也是华人最密集的办公地点之一。毕马威、黑石、NFL,乃至周边众多初创投行,雇佣了大量亚裔青年,甚至实习生与访问学者。枪击发生后,微信群、朋友圈中,诸多在场附近的华人纷纷报平安,也表达了深切的不安。

“这不是第一次了。”有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家长在社交平台留言,“上一次在旧金山地铁,华裔工程师无辜被打死。这一次又是办公大楼枪击,到底还有哪儿是安全的?”


2025年7月28日星期一,在纽约,一名纽约警察在曼哈顿一栋办公楼外的52街站岗。(美联社照片/Angelina Katsanis)

事实上,留学生与枪支暴力的“擦肩而过”已不止一例。佛罗里达夜店、拉斯维加斯音乐节、加州半月湾农场……一次次“大规模枪击”中,常常能看到亚裔受害者的名字。


这种“随机性死亡”的恐惧感,正在逐渐改变留学生和新移民对美国生活的想象。一位刚拿OPT签证、在曼哈顿上班的留学生说得直白:“我现在上班都避开高峰期出门,能不加班就不加班。枪口真的是盲目的。”


对于不少中国家庭来说,留学是教育投资中最具象征性的存在。但在美国大规模枪击频发、社会安全不稳的大环境下,“安全成本”逐渐成为衡量“留学回报”的一个现实变量。

“每年几十万投入,为了什么?为了孩子的生命冒险?”——这是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反思的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赴美留学人数已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根据教育部数据,选择英国、澳洲、加拿大、香港作为留学目的地的中国学生正在快速上升,而美国的“首选地位”不再稳固。安全问题,正是“再选择”的一大导火索。


7月29日,在美国纽约市中心公园大道345号大楼外,人们摆放花束悼念枪击事件受害者。


与此同时,美国对外籍学生的枪支保护仍缺乏针对性机制。无论是学区、宿舍,还是工作场所,大多数安全规定仍围绕“美国公民”的适配来制定。而留学生群体,处于一种“受保护者缺位”的边缘地带,既无政治代表性,也难以成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关注焦点。


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枪击案会发生在哪里。但留学生群体能做的,是在了解风险的同时,更积极地保护自己。


关注所在城市的枪支法律与治安状况;


熟悉所在学校或公司应急预案;


积极参与本地亚裔群体的权益组织,发声争取自身安全;


对家人和自己保持沟通,及时报告心理压力;


不沉默,不盲信——让安全成为留学考量的前提,而不是事后补课的代价。

纽约这场突如其来的枪声,像极了一声警钟,在深夜的高楼之间敲响。愿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能在异乡守住平安。

杜塞尔多夫

0
1
41
他的发布
其他相关
1
发送